宋如歌却更加难过。
她的娘亲一向软弱温和,却为了她做出这般刚烈的筹谋。
除了宋理行刑那日,大半年来,宋如歌几乎不出门。
有时在院中仰望着天,恍惚竟不确定年岁几何。
温疏水与小千岁有时会过来看看她。
温大哥不会安慰人,只会说难听的话,因而不怎么开口。
小千岁亦不懂安慰人,但每每与她呆在一起,总能从那双清澈透亮的眸子里窥见春色,宋如歌心里便能好受些。
其他的,上门很少,她在京中本也没什么朋友。
唯有一人,日日雷打不动地过来。
正门紧闭,他便习惯了从后门入,兴许是政务繁忙,每日能见到苏涟时,通常是夜里。
他确实很忙,更多时候,只是从宫里过来看她一眼,连话也来不及说,便匆匆离开了。
他为什么这样坚持,宋如歌似乎明白,又似乎不解。
那日快要说清楚的话,因生了变故,她再也没有追问过。
“小姐,快亥时了。”丫鬟轻声提醒。
夜色漆黑,白日下的雪还未融化。
门廊下照明的灯笼摇摇晃晃,里头的烛光几近昏暗,快要熄灭了。
深冬的风带着寒意,半晌,宋如歌却道:“院门那儿的灯笼太暗了,添支新的蜡烛。”
丫鬟便往外看了一眼。
陛下每日都会过来,最迟的一次,都过了子时。那时院门口的灯笼熄了,他便没有进来打搅。
小姐与陛下之间的关系,甚为奇妙,但她们这些下人,谁也不敢多问,也不敢对外多嘴。
下人添上新蜡烛,顿时晕出一团暖光,照得积雪上暖光莹莹。
一人出现在院门外,玄色大氅随着脚步停下,苏涟摘下兜帽,望向窗口眺望的女子。
宋如歌却伸手关了窗,转身走开。
苏涟走进屋内,其余人皆是习以为常的模样。
他脱下大氅,淡淡道:“冬风冷冽,怎么站在窗边。”
宋如歌笑了笑,手背贴过他的手背,语气比从前少了些活泼劲:“我身体一向强健,倒是陛下的手比我还凉……”
再者说,既知冬风冷冽,他又为何非要为难自己,深夜赶来。
苏涟端着热茶,倒没注意她的神色,只是瞧见墙边立着的几样兵器,顿了顿:“今日练剑了?”
既摆在那里,便是要他看见的。
宋如歌低头拨弄着火炉里的炭:“许多招式快记不清了,趁着没事多练练,等日后到战场上真刀实枪地打起来,不至于丢了我哥的脸。”
苏涟放下还未喝过的茶水,一言不发。
半晌,他冷冷开口:“你什么意思?”
宋如歌不知为何有些心虚,她轻轻道:“明年开春,我便离京,去参军。”
“宋如歌!”
他似是震怒,倏地站了起来,一股冷香随着动作拂过她鼻尖。
日日相见,这气味已经熟悉得令人心悸。
宋如歌惊觉自己不怵他了,却仍抬不起头,慢吞吞说着:“兄长看过的景色,无论血海或是落日,我总也想亲眼看看。”
“但从前娘和哥哥总不许我上战场。”
“如今,再没人拦得住我了。”
说完,她终于抬头,撞进苏涟漆黑深邃的眼里。
他没再说什么,转身大步离开,连大氅都忘了披上。
宋如歌沉默地坐着,直到窗外又下起了纷纷扬扬的雪。
她想,任谁遇到她这样油盐不进的木头也会恼怒。
苏涟这样尊贵的身份,这些日子所作所为她都看在眼里,即便不说出口,那心意也早已明了。
但再如这般留在京城,她迟早要腐朽成泥。
苏涟喜欢的是当初那个明媚直爽的宋如歌,倘若不能给他一个这样的自己,她宁愿畅快地死在战场上。
……
三月天气回暖,水路通行,陆路也更好走些。
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她遣散下人,封住了府邸。
那日之后,苏涟没再来过。
宋如歌心里似乎松了口气,又隐约生出些许失落。
只是临行前一日,宫中快马加鞭送出来一道圣旨。
背着包裹就要回乡的丫鬟心里咯噔一下,跪下来接旨时,忍不住悄悄瞥了眼自家小姐的脸色。
皇帝毕竟是皇帝,倘若他铁了心要留住宋如歌,只要一道旨意,小姐便被永远锁在了京城这金丝笼里。
宋如歌心里却意外得平静。
她听见宣旨太监尖细的嗓音:“……朕唯治世以文,戡乱以武。今有宋氏女如歌,武艺精湛,通晓兵法……着封为从四品照远将军,替朕平定西南之乱。”
宣旨太监笑盈盈望着她:“宋将军,接旨谢恩吧。”
丫鬟愣愣地跟着磕头。
宋如歌接过明黄圣旨,在上头看到她的名字与皇帝陛下的玺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