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谋杀似水年华。
2010年,初春,当我的上一本书《人间》下卷“拯救者”出版后,我开始筹划下一部长篇。
首先,我想这应该是一部悬疑。发生在现实当中的悬疑,而非我期盼已久的历史,或者历史悬疑(至于这个梦想,我一定会在以后实现)。
其次,我想这本书不能再是《天机》和《人间》那样分成四季或三卷的超长篇大部头了,而应该是一部二十多万字,正常或稍多篇幅的单行本长篇。
最后,究竟要写一个怎样的故事?
我在写任何之前,从来都没有先确立过主题,只是单纯地想到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开头,有一家神秘的淘宝店,而这家店的名字,叫“魔女区”(或许是受到日剧《魔女的条件》影响吧)。这是本书在《萌芽》杂志连载时开头的简略版本:从2010年田小麦的父亲因公殉职开始,发现潜伏在网络深处的“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一切”的“魔女区”,同时慢慢回忆起十五年前的点点滴滴而非你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的完整版本,是直接从1995年8月,那个夏天大雨的清晨开始的。
因为,开始构思之后不久,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发生在多年前的凶杀案,一个社会底层的少年目睹母亲被杀,只有他才能辨认出凶手的脸来,然后他被办案的警察收留了,而警察恰有一个与他同龄的女儿。于是,这对少男少女之间,发生了许多必然会发生的故事。
最后,我想到了我做过的一个梦当我在写一本书的时候,却发现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的身边出现了我书中所写到的景物,出现了被我虚构出来的人物,我完全陷入到了由我创造的这个世界之中。
这是幻觉,还是真实的幻觉?
于是,我决定把这三个想法融为一体,那是在整整一年以前:2010年4月。
2010年的“五一”之后,我正式开始创作这本书。初稿所花的时间不长,因为构思都已很完整,写的时候几乎一气呵成。尤其到后面三分之二的段落,我竟然是以每天一万多字的速度在写,连续保持了大约五到六天,最长的一天竟然写了一万六千字!这已经创下了我迄今为止最高的纪录了(其实我并没有熬夜写,记得那天是从中午开始写,中间有正常的晚餐时间,一直写到子夜之前)。我不觉得这个速度会影响作品质量,因为这正是我情绪最为饱满、灵感最为充沛的时刻。那几天我无数次为田小麦和秋收而感动,写着写着竟会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有时耳边放着里写到的歌曲,比如《爱的代价》《美丽新世界》《火柴天堂》等等,刹那间,我感觉自己就是主人公,我在经历与他们相同的喜怒哀乐,感受与他们一样的恐惧与绝望,仿佛真的面对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沟壑。
幸好,至少创作本书的这条沟壑,我是跨越了过来。
不仅仅是创作这本书的沟壑,也有我以往所有创作的沟壑。跨过这条深沟以后,我觉得自己瞬间豁然开朗,眼前已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竟有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2010年,7月7日,星期三,酷暑时节。当本书的初稿完毕,准备在《萌芽》杂志连载之际,我开始了一段极度煎熬的时期为新书想一个好名字。
最早的名字叫《真实的幻觉》,后来经过了诸如《禁区守望者》之类的若干个名字,我忽然想到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于是,就有了《谋杀似水年华》。
感谢上苍,几乎每一个听到这个书名的人,都会拍案叫好。甚至,有一位国内知名的女导演,以及她的制片人,仅仅因为听到“谋杀似水年华”这六个字,就想要买下这本书的电影版权,最后却被我婉言谢绝我希望电影无论如何改,都要保持《谋杀似水年华》的主题。
2010年11月,《萌芽》杂志开始连载本书,众多出版商与我洽谈本书的出版事宜。直到2011年的春节,我才确定了现在的出版方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
2010年8月4日二稿,2010年12月23日三稿,2011年2月16日四稿,2011年3月15日五稿,2011年3月26日六稿,2011年4月24日七稿。
现在,你们看到的,就是这部七易其稿的《谋杀似水年华》。
我改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全书的最后一个字。
我从没有想过会为一部单行本的长篇,花费如此长的时间与如此多的精力。
也许,是因为我想要有一部写到极致的作品。既然,是社会派的悬疑;既然,是一个悬疑外衣下的爱情故事,就应该把悬疑、社会、爱情,这三个元素都写到极致。
首先,本书出现了三桩谋杀案,虽然不算多,但也绝不简单,跨越漫长的十五年,凶手用同样的方法杀死三个美丽的女人。我希望直到最后几页,你们才能揭开谜底。我更希望你们之中,能有人提前窥透恶鬼的面目。
其次,以往我从未像这本书里写到的那样,如此有意或无意地去表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我第一次写到了农民工阶层,第二次写到了白领阶层,第n次写到了校园生活,还有公务员、蚁族,乃至权贵阶层。从空间上来说,故事主要发生在上海,男主人公来自西北的小县城,我还写到了广东珠三角的农民工(我认为他们最能代表同胞们的大多数),甚至还有一个来自东北的青年。我唯独漏掉了北京其实,如果你仔细看的话,还是会发现与北京有关的内容。从时间上来说,故事从1995年开始,跨越十五个年头,直至2010年。但是,还有部分故事发生在更早以前,那个谋杀了更多人美好青春的时代。如果,你把最后写到的未来也算上,那么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为三十九年。漫长的三十九年,已经远远超过了整整一代人的岁月。《谋杀似水年华》所写的,也不仅仅只是一代人的故事。
最后,是爱情。我不指望你为本书男女主人公而落泪,但我却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人生若只如初见!
好吧,还有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才算是真正的?
这样的问题,就好像在问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听起来有些无聊,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许多人,并不是人。
因此,那些“人”必须要打上引号,你懂的。
所以,在我们一不小心闯入的这个文学圈里,确实有许多,并非。
请原谅,我还是要再重复一下中学语文老师说过的话
三元素:情节、环境、人物。
通常,如果是说故事,只要有情节和环境就行了,有的简单到连环境都可以抛弃,比如那些用手机传播的小段子。确实,我们在书店里看到的许多“”,大多只有情节而无人物那里面的人物,基本是服务于情节的工具,或是被故事拖曳的行尸走肉,既没有鲜明的性格,也缺乏任何的变化。
人物真正的人物在哪里?真正能被者记住的人物在哪里?许多故事看起来很精彩,能让人一口气完,为什么很快又被遗忘?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为什么我们喜欢金庸的?不仅是有精彩曲折的情节,更因为有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这些能让人刻骨铭心一辈子的人物。这,才是我判断一部与一部的标准。
悬疑,能不能既有好看的故事,又有能让人记住的人物?
《谋杀似水年华》的故事,从1995年开始。
我在书中如是写道
1995年,邓丽君去世了。
1995年,张雨生还活着。
1995年,马景涛开始在电视上咆哮。
1995年,很多人都记得《东京爱情故事》。
1995年,8月7日,清晨,7点。
1995年,我在干什么呢?
那可能是我少年时期最苦闷封闭的一段时间,记得有一本小簿子陪伴着我,我每天都秘密地记录下心情,写一些颇为幼稚的诗和散文。那时候我从没有想过,今后我的人生会与“作家”这两个字沾边。
2000年,我写的第一部得奖叫《绑架》,记得开头第一句话是“我从上海图书馆中出来,怀里揣着一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但我明白,其实我根本就没有什么似水年华可追忆”。接着,“我”就在上海图书馆的门口,绑架了后来被“我”爱上的那个女子。
现在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何偏偏要写怀里揣着《追忆似水年华》这个细节?因为我至今仍未完整地看过这本书,当时年少的我也确实感到没有什么似水年华可忆。大概不过是觉得这样显得自己有文化一些罢了,就像许多文艺青年的文章里,总喜欢加点与张爱玲、李碧华、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玛格丽特61杜拉斯,甚至加西亚61马尔克斯有关的内容。
可是,十年一觉梦已过,却发觉十年前十五年前甚至小学时代的一切,都是如此亲切可爱的似水年华,如此值得反复地记忆比如当年流行的港台电视剧的主题曲,此刻我在电脑上重新听了一遍罗文的《尘缘》,“尘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到如今都成烟云”副歌部分“漫漫长路,起伏不能由我,人海漂泊,尝尽人情淡薄,热情热心,换冷淡冷漠,任多少真情独向寂寞”似乎还在我耳边回荡(对不起,似乎只有配着音乐才有感觉)。你们许多人大概都不知道罗文是谁,或者从未听说过那部叫《八月桂花香》的台湾电视剧吧。
又比如,中学时放学后,与同学们下的一盘盘四国大战,如今却已成为我的唯一娱乐;还比如,夜晚补习时偶遇的美丽女生,默默关注了她一年,悄悄在书本上为她写了两首诗,却总共只说过半句话,便再也没有了她的任何音讯(天哪,突然想起来,到现在我竟还记得她的名字!);再比如,前些天我去了长风公园,这是无数次春游秋游来过的地方,居然没找到当年最爱的铁臂山,只觅到少先队员雕塑前的大草坪,这让我想起我预备班那年站在这片草地上,为全校师生表演笛子独奏竟是琼瑶剧《婉君》的主题曲;比如
当然,若你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应该没有以上这些记忆。
《谋杀似水年华》的写作过程中,我引用了数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的流行歌曲的歌词,比如《我是一只小小鸟》(李宗盛词曲,赵传原唱)、《火柴天堂》(熊天平词曲、原唱)、《爱的代价》(李宗盛词曲,张艾嘉原唱)、《一生所爱》(唐书琛词,卢冠廷曲,卢冠廷原唱)、《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林振强词,中岛美雪曲,郑秀文原唱)、《美丽新世界》(伍佰词曲、原唱)、《我们都是好孩子》(王筝词曲、原唱)、《春天里》(汪峰词曲、原唱)。感谢这些音乐人,感谢他们的作品及歌声,陪伴我度过从少年到成人的这段似水年华,更陪伴我度过创作本书的许多个日日夜夜,给予我以及作品中人物共同的悲伤和彷徨。每当这些歌声伴着键盘声响起在耳畔,我似乎已成为自己笔下的那个他或她。
我们要追忆的是似水年华,水总是在不断流逝的。这一切走了以后,就再也不会回来,无论你是否遗忘,也无论你是否怀念。
在本书的一个重要段落,我写过如下一段对话
“人生是什么?”
“我们出生了,然后又死掉。”
虽然,极其残酷。
但,这是生活的真谛。
我在本书第一部开头,引用了托马斯61斯特恩斯61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中的一句话
我要给你看恐惧在一把尘土里
这已是我第二次引用这首诗了。上次是在十年前,当时我还是一个在上海邮局工作的二十出头的年轻职工,在自己的第二部长篇《诅咒》中大段引用了《荒原》中的段落。时隔十年,我已成熟了许多,也节制了许多,因此只引了这一句话。其实,我更喜欢开头那句“四月是残忍的”,从第一次到这首诗开始,直到现在乃至一万年以后。恰巧,我正在敲打键盘的此刻,正是四月末的一个夜晚,窗外的树下匍匐着无数粉色的花瓣,这大概就像是田小麦十八岁那年,跟慕容老师一同走过的暮春时节吧。
不过,回想自己十八九岁的时候,我依然感到有些遗憾我没怎么享受过那个年纪的孩子应有的无忧无虑,那时的我正在朦胧地为自己的前途忧虑,担心或许终生都要在一个平凡之地度过一个平凡人生。我害怕自己会像身边那些成年人那样,渐渐丧失少年时原有的一切纯真与热情,渐渐被麻木不仁的生活所同化,渐渐为了几百元钱或几包年货而争吵,渐渐在别人替你安排好的生命航道里随波逐流。
对不起,请允许我抒情一下
虽然,当我们小的时候,天已经不怎么蓝了,水也不怎么清了;虽然,当我们小的时候,校园里流行着成功的传说,操场上飘荡着汽油的味道;虽然,当我们小的时候,每次回家的道路蜿蜒曲折,害怕遇到某个面目可憎的不速之客;虽然,当我们小的时候,打开报纸和杂志的中间几版,总是看到让人难以入睡的标题;虽然,当我们小的时候,最熟悉的童话不是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而是情人节晚上兜售十块钱一束玫瑰的小姑娘。
虽然,当我们小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长大了。
我更羡慕的是十六岁以前,那时候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梦想。我小学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考古学家,中学时梦想变成画家(还痴心妄想地考过美院),最后才误打误撞地成了一名作家至今我仍对“作家”这两个字感到汗颜。可惜,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实现各自的梦想,他们被漫长无情的时间和日益庸俗的世界共同谋杀了似水年华你有没有回想过,少年时的梦想是什么?
我想这就是冥冥中注定的,在2010年的夏天,我要为自己丢失的似水年华,也想要为许许多多丢失了似水年华的人们,写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从一桩发生在1995年的谋杀案开始,从一个少年和一个少女的青春期开始,从我们这个波诡云谲变幻无常的时代开始,从一个单纯到绝望的爱情开始,从一道深深的沟壑开始,又到三桩谋杀案的谜底揭晓告终,再到一段埋藏了十五个年头的秘密被发现为止,直至我们自己以及身边那些熟悉的人们的似水年华被埋葬结尾。
谋杀似水年华。
告别《病毒》,告别《荒村公寓》,告别《地狱的第19层》,告别《蝴蝶公墓》,告别《天机》,告别《人间》,告别过往自己的一切,因为似水年华早已被谋杀。
是谁谋杀了我们的似水年华?
看完本书,也许,你已经有了答案;或许,你仍然为此而迷惘。
至少,我还难以总结出一个标准答案。但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思考。
若你,正当十八岁,若觉似水年华尚未被谋杀,请挽住时光不许流!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感谢《萌芽》杂志,感谢赵长天老师、傅兴老师;感谢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海南出版公司,感谢陈明俊老师、猿渡静子老师、金马洛老师。
最后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感谢你刚完这本书的你。
2011年4月28日星期四夜于上海
起
谋杀似水年华。
2010年,初春,当我的上一本书《人间》下卷“拯救者”出版后,我开始筹划下一部长篇。
首先,我想这应该是一部悬疑。发生在现实当中的悬疑,而非我期盼已久的历史,或者历史悬疑(至于这个梦想,我一定会在以后实现)。
其次,我想这本书不能再是《天机》和《人间》那样分成四季或三卷的超长篇大部头了,而应该是一部二十多万字,正常或稍多篇幅的单行本长篇。
最后,究竟要写一个怎样的故事?
我在写任何之前,从来都没有先确立过主题,只是单纯地想到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开头,有一家神秘的淘宝店,而这家店的名字,叫“魔女区”(或许是受到日剧《魔女的条件》影响吧)。这是本书在《萌芽》杂志连载时开头的简略版本:从2010年田小麦的父亲因公殉职开始,发现潜伏在网络深处的“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一切”的“魔女区”,同时慢慢回忆起十五年前的点点滴滴而非你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的完整版本,是直接从1995年8月,那个夏天大雨的清晨开始的。
因为,开始构思之后不久,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发生在多年前的凶杀案,一个社会底层的少年目睹母亲被杀,只有他才能辨认出凶手的脸来,然后他被办案的警察收留了,而警察恰有一个与他同龄的女儿。于是,这对少男少女之间,发生了许多必然会发生的故事。
最后,我想到了我做过的一个梦当我在写一本书的时候,却发现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的身边出现了我书中所写到的景物,出现了被我虚构出来的人物,我完全陷入到了由我创造的这个世界之中。
这是幻觉,还是真实的幻觉?
于是,我决定把这三个想法融为一体,那是在整整一年以前:2010年4月。
2010年的“五一”之后,我正式开始创作这本书。初稿所花的时间不长,因为构思都已很完整,写的时候几乎一气呵成。尤其到后面三分之二的段落,我竟然是以每天一万多字的速度在写,连续保持了大约五到六天,最长的一天竟然写了一万六千字!这已经创下了我迄今为止最高的纪录了(其实我并没有熬夜写,记得那天是从中午开始写,中间有正常的晚餐时间,一直写到子夜之前)。我不觉得这个速度会影响作品质量,因为这正是我情绪最为饱满、灵感最为充沛的时刻。那几天我无数次为田小麦和秋收而感动,写着写着竟会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有时耳边放着里写到的歌曲,比如《爱的代价》《美丽新世界》《火柴天堂》等等,刹那间,我感觉自己就是主人公,我在经历与他们相同的喜怒哀乐,感受与他们一样的恐惧与绝望,仿佛真的面对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沟壑。
幸好,至少创作本书的这条沟壑,我是跨越了过来。
不仅仅是创作这本书的沟壑,也有我以往所有创作的沟壑。跨过这条深沟以后,我觉得自己瞬间豁然开朗,眼前已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竟有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2010年,7月7日,星期三,酷暑时节。当本书的初稿完毕,准备在《萌芽》杂志连载之际,我开始了一段极度煎熬的时期为新书想一个好名字。
最早的名字叫《真实的幻觉》,后来经过了诸如《禁区守望者》之类的若干个名字,我忽然想到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于是,就有了《谋杀似水年华》。
感谢上苍,几乎每一个听到这个书名的人,都会拍案叫好。甚至,有一位国内知名的女导演,以及她的制片人,仅仅因为听到“谋杀似水年华”这六个字,就想要买下这本书的电影版权,最后却被我婉言谢绝我希望电影无论如何改,都要保持《谋杀似水年华》的主题。
2010年11月,《萌芽》杂志开始连载本书,众多出版商与我洽谈本书的出版事宜。直到2011年的春节,我才确定了现在的出版方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
2010年8月4日二稿,2010年12月23日三稿,2011年2月16日四稿,2011年3月15日五稿,2011年3月26日六稿,2011年4月24日七稿。
现在,你们看到的,就是这部七易其稿的《谋杀似水年华》。
我改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全书的最后一个字。
我从没有想过会为一部单行本的长篇,花费如此长的时间与如此多的精力。
也许,是因为我想要有一部写到极致的作品。既然,是社会派的悬疑;既然,是一个悬疑外衣下的爱情故事,就应该把悬疑、社会、爱情,这三个元素都写到极致。
首先,本书出现了三桩谋杀案,虽然不算多,但也绝不简单,跨越漫长的十五年,凶手用同样的方法杀死三个美丽的女人。我希望直到最后几页,你们才能揭开谜底。我更希望你们之中,能有人提前窥透恶鬼的面目。
其次,以往我从未像这本书里写到的那样,如此有意或无意地去表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我第一次写到了农民工阶层,第二次写到了白领阶层,第n次写到了校园生活,还有公务员、蚁族,乃至权贵阶层。从空间上来说,故事主要发生在上海,男主人公来自西北的小县城,我还写到了广东珠三角的农民工(我认为他们最能代表同胞们的大多数),甚至还有一个来自东北的青年。我唯独漏掉了北京其实,如果你仔细看的话,还是会发现与北京有关的内容。从时间上来说,故事从1995年开始,跨越十五个年头,直至2010年。但是,还有部分故事发生在更早以前,那个谋杀了更多人美好青春的时代。如果,你把最后写到的未来也算上,那么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为三十九年。漫长的三十九年,已经远远超过了整整一代人的岁月。《谋杀似水年华》所写的,也不仅仅只是一代人的故事。
最后,是爱情。我不指望你为本书男女主人公而落泪,但我却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人生若只如初见!
好吧,还有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才算是真正的?
这样的问题,就好像在问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听起来有些无聊,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许多人,并不是人。
因此,那些“人”必须要打上引号,你懂的。
所以,在我们一不小心闯入的这个文学圈里,确实有许多,并非。
请原谅,我还是要再重复一下中学语文老师说过的话
三元素:情节、环境、人物。
通常,如果是说故事,只要有情节和环境就行了,有的简单到连环境都可以抛弃,比如那些用手机传播的小段子。确实,我们在书店里看到的许多“”,大多只有情节而无人物那里面的人物,基本是服务于情节的工具,或是被故事拖曳的行尸走肉,既没有鲜明的性格,也缺乏任何的变化。
人物真正的人物在哪里?真正能被者记住的人物在哪里?许多故事看起来很精彩,能让人一口气完,为什么很快又被遗忘?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为什么我们喜欢金庸的?不仅是有精彩曲折的情节,更因为有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这些能让人刻骨铭心一辈子的人物。这,才是我判断一部与一部的标准。
悬疑,能不能既有好看的故事,又有能让人记住的人物?
《谋杀似水年华》的故事,从1995年开始。
我在书中如是写道
1995年,邓丽君去世了。
1995年,张雨生还活着。
1995年,马景涛开始在电视上咆哮。
1995年,很多人都记得《东京爱情故事》。
1995年,8月7日,清晨,7点。
1995年,我在干什么呢?
那可能是我少年时期最苦闷封闭的一段时间,记得有一本小簿子陪伴着我,我每天都秘密地记录下心情,写一些颇为幼稚的诗和散文。那时候我从没有想过,今后我的人生会与“作家”这两个字沾边。
2000年,我写的第一部得奖叫《绑架》,记得开头第一句话是“我从上海图书馆中出来,怀里揣着一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但我明白,其实我根本就没有什么似水年华可追忆”。接着,“我”就在上海图书馆的门口,绑架了后来被“我”爱上的那个女子。
现在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何偏偏要写怀里揣着《追忆似水年华》这个细节?因为我至今仍未完整地看过这本书,当时年少的我也确实感到没有什么似水年华可忆。大概不过是觉得这样显得自己有文化一些罢了,就像许多文艺青年的文章里,总喜欢加点与张爱玲、李碧华、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玛格丽特61杜拉斯,甚至加西亚61马尔克斯有关的内容。
可是,十年一觉梦已过,却发觉十年前十五年前甚至小学时代的一切,都是如此亲切可爱的似水年华,如此值得反复地记忆比如当年流行的港台电视剧的主题曲,此刻我在电脑上重新听了一遍罗文的《尘缘》,“尘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到如今都成烟云”副歌部分“漫漫长路,起伏不能由我,人海漂泊,尝尽人情淡薄,热情热心,换冷淡冷漠,任多少真情独向寂寞”似乎还在我耳边回荡(对不起,似乎只有配着音乐才有感觉)。你们许多人大概都不知道罗文是谁,或者从未听说过那部叫《八月桂花香》的台湾电视剧吧。
又比如,中学时放学后,与同学们下的一盘盘四国大战,如今却已成为我的唯一娱乐;还比如,夜晚补习时偶遇的美丽女生,默默关注了她一年,悄悄在书本上为她写了两首诗,却总共只说过半句话,便再也没有了她的任何音讯(天哪,突然想起来,到现在我竟还记得她的名字!);再比如,前些天我去了长风公园,这是无数次春游秋游来过的地方,居然没找到当年最爱的铁臂山,只觅到少先队员雕塑前的大草坪,这让我想起我预备班那年站在这片草地上,为全校师生表演笛子独奏竟是琼瑶剧《婉君》的主题曲;比如
当然,若你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应该没有以上这些记忆。
《谋杀似水年华》的写作过程中,我引用了数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的流行歌曲的歌词,比如《我是一只小小鸟》(李宗盛词曲,赵传原唱)、《火柴天堂》(熊天平词曲、原唱)、《爱的代价》(李宗盛词曲,张艾嘉原唱)、《一生所爱》(唐书琛词,卢冠廷曲,卢冠廷原唱)、《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林振强词,中岛美雪曲,郑秀文原唱)、《美丽新世界》(伍佰词曲、原唱)、《我们都是好孩子》(王筝词曲、原唱)、《春天里》(汪峰词曲、原唱)。感谢这些音乐人,感谢他们的作品及歌声,陪伴我度过从少年到成人的这段似水年华,更陪伴我度过创作本书的许多个日日夜夜,给予我以及作品中人物共同的悲伤和彷徨。每当这些歌声伴着键盘声响起在耳畔,我似乎已成为自己笔下的那个他或她。
我们要追忆的是似水年华,水总是在不断流逝的。这一切走了以后,就再也不会回来,无论你是否遗忘,也无论你是否怀念。
在本书的一个重要段落,我写过如下一段对话
“人生是什么?”
“我们出生了,然后又死掉。”
虽然,极其残酷。
但,这是生活的真谛。
我在本书第一部开头,引用了托马斯61斯特恩斯61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中的一句话
我要给你看恐惧在一把尘土里
这已是我第二次引用这首诗了。上次是在十年前,当时我还是一个在上海邮局工作的二十出头的年轻职工,在自己的第二部长篇《诅咒》中大段引用了《荒原》中的段落。时隔十年,我已成熟了许多,也节制了许多,因此只引了这一句话。其实,我更喜欢开头那句“四月是残忍的”,从第一次到这首诗开始,直到现在乃至一万年以后。恰巧,我正在敲打键盘的此刻,正是四月末的一个夜晚,窗外的树下匍匐着无数粉色的花瓣,这大概就像是田小麦十八岁那年,跟慕容老师一同走过的暮春时节吧。
不过,回想自己十八九岁的时候,我依然感到有些遗憾我没怎么享受过那个年纪的孩子应有的无忧无虑,那时的我正在朦胧地为自己的前途忧虑,担心或许终生都要在一个平凡之地度过一个平凡人生。我害怕自己会像身边那些成年人那样,渐渐丧失少年时原有的一切纯真与热情,渐渐被麻木不仁的生活所同化,渐渐为了几百元钱或几包年货而争吵,渐渐在别人替你安排好的生命航道里随波逐流。
对不起,请允许我抒情一下
虽然,当我们小的时候,天已经不怎么蓝了,水也不怎么清了;虽然,当我们小的时候,校园里流行着成功的传说,操场上飘荡着汽油的味道;虽然,当我们小的时候,每次回家的道路蜿蜒曲折,害怕遇到某个面目可憎的不速之客;虽然,当我们小的时候,打开报纸和杂志的中间几版,总是看到让人难以入睡的标题;虽然,当我们小的时候,最熟悉的童话不是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而是情人节晚上兜售十块钱一束玫瑰的小姑娘。
虽然,当我们小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长大了。
我更羡慕的是十六岁以前,那时候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梦想。我小学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考古学家,中学时梦想变成画家(还痴心妄想地考过美院),最后才误打误撞地成了一名作家至今我仍对“作家”这两个字感到汗颜。可惜,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实现各自的梦想,他们被漫长无情的时间和日益庸俗的世界共同谋杀了似水年华你有没有回想过,少年时的梦想是什么?
我想这就是冥冥中注定的,在2010年的夏天,我要为自己丢失的似水年华,也想要为许许多多丢失了似水年华的人们,写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从一桩发生在1995年的谋杀案开始,从一个少年和一个少女的青春期开始,从我们这个波诡云谲变幻无常的时代开始,从一个单纯到绝望的爱情开始,从一道深深的沟壑开始,又到三桩谋杀案的谜底揭晓告终,再到一段埋藏了十五个年头的秘密被发现为止,直至我们自己以及身边那些熟悉的人们的似水年华被埋葬结尾。
谋杀似水年华。
告别《病毒》,告别《荒村公寓》,告别《地狱的第19层》,告别《蝴蝶公墓》,告别《天机》,告别《人间》,告别过往自己的一切,因为似水年华早已被谋杀。
是谁谋杀了我们的似水年华?
看完本书,也许,你已经有了答案;或许,你仍然为此而迷惘。
至少,我还难以总结出一个标准答案。但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思考。
若你,正当十八岁,若觉似水年华尚未被谋杀,请挽住时光不许流!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感谢《萌芽》杂志,感谢赵长天老师、傅兴老师;感谢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海南出版公司,感谢陈明俊老师、猿渡静子老师、金马洛老师。
最后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感谢你刚完这本书的你。
2011年4月28日星期四夜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