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大明皇孙的团宠日常 > 第 296 章
    辛爱押回京师,朱翊钧下旨,给他定了个谋逆之罪,本该凌迟处死,枭首示众。但陛下仁慈,只将他们推出西市斩首,

    把兔儿闹得天翻地覆,俺答有十个儿子,一堆孙子,死一个他不心疼。可他只有速巴亥这一个爹,恨不得跑到总兵府门口给李成梁磕头,求他放了速巴亥和炒花。

    可无论他说多少好话,送多少金银,李成梁都不肯放人,非但不放,还想直接宰了。

    什么速巴亥、把兔儿、炒花、拱兔,就这帮人,屡战屡败,却又年年进犯,土蛮封贡的时候,给了他们机会归顺,他们不肯。

    现在抓了人,他知道着急了,来谈什么归顺大明,永不再犯,没有这么好的事情。

    朱翊钧传旨李成梁,没有条件可讲,若犯人家属都来谈条件,《大明律》威信何在?

    念及他们是关外蛮族,未受教化,大明可以网开一面,人先不杀,看看这些部落的表现。他表现得好,真要永不再犯,他爹和他叔父吃一辈子牢饭。

    表现不好,推出马市,斩立决。

    俺答和土蛮可以谈条件,那是因为他们统领万户,兵力极强,连年征战只会两败俱伤。

    巴林、叭要、扎鲁特都是些什么小猫小狗,还敢来和大明谈条件。土蛮退群,他们只配在草原上玩泥巴。

    当然,没有一网打尽,朱翊钧便不会赶尽杀绝,狗急跳墙的道理他还是懂的,把速巴亥和炒花作为驴前面的胡萝卜,牵制这些小部落。

    过两年,表现好的,赏他们通贡互市也无妨。

    至此,忧患明廷两百年的北元残部,算是基本解决了。

    有大臣上疏,希望进一步削减军费,朱翊钧不同意,蒙古只是威胁大明边境的势力之一,就算俺答、土蛮等人已经归顺大明,难保他们贼心不死,哪天想起来,又要挥师南下,进犯中原。

    仗打得少了,只能说明,直接花在战争上的银子少了,并不等于降低军费,在武器装备上的研发投入,一点也不能少。

    夏天到了,天气热起来,朱翊钧又带着家人到南海子避暑。

    皇太后愁死了:“大婚一年多,怎么皇后的肚子还没有动静?”

    朱翊钧问:“什么动静?”

    太后瞪他一眼:“别装傻,我等着抱孙子呢。”

    “急什么呀,再等等,孙子总会有的。”

    太后沉着脸:“你眼看就一十一了,还让我等,等到什么时候?我就想看你做

    父亲,怎么那么难呢?”

    朱翊钧半靠在椅子上吃葡萄:“我觉得我还是个孩子呢。”

    太后震惊了:“说这话,你也不害臊。”

    朱翊钧一点也不害臊,又要了一碗莲子茶,让王安给他多放点冰糖。

    “……”

    太后提议:“要不……再选些秀女入宫。”

    朱翊钧问:“选来做什么?”

    太后道:“你皇爷爷册封九嫔时,圣旨怎么说的?‘嗣承久虚,深用忧惧,每廑圣母之念’。”

    “那不也是皇爷爷大婚十年之后的事,我这才一年,你就开始急了,太早了点吧。”

    “……”

    皇太后说不过他,只能由他去了。

    太后又想起来:“还有件事,你得上心。”

    “镠儿和媛媛今年十三了,他俩的婚事你得上心。”

    “才十三呢,书都没读明白,谈什么婚事,过几年再说。”

    太后怒道:“这是什么话,你一拖再拖就算了,你还耽误弟弟妹妹。”

    朱翊钧说:“大婚之后,亲王须得就藩,媛媛也要搬去公主府,你舍得吗?”

    “……”

    公主府就在京师,时常能进宫来看望母后,亲王就藩,那可远了去了,并且没有皇帝旨意,不得离开封地,母子俩可就再无相见之日。

    太后当然舍不得,朱翊钧这是要按自己的标准培养弟弟妹妹,并且不给她这个母后插手的机会。

    此时,潞王和瑞安公主玩累了,进屋来喝茶,太后见他俩满头大汗,心疼得不行,赶紧让宫女打水洗脸,又端来冰镇西瓜。

    “罢了罢了,你是皇帝,你做主吧。”

    各地的贡品陆续送到京城,什么荔枝、龙眼、板栗、鸡枞,朱翊钧都吃腻了。不过,他每年都会吃一些的是湖广进贡来的玉皇李,因为那是当年他皇爷爷爱吃的水果。

    今年,云南送来的贡品,除了各种菌菇,还有玉米。本也不是什么稀罕物,嘉靖时候,云南土司就有进贡。朱翊钧游历到湖广一带也吃过。

    不过,他在北边倒是没见过,至少京师就没人种。

    于是,朱翊钧把司农司少卿宣来问话:“这东西,咱们这儿能种吗?”

    少卿躬身请罪:“臣不知。”

    朱翊钧道:“也没见有人吃过。”

    少卿继续躬身认罪:“贡品乃是各地是献给陛下的珍贵、稀缺之物,寻常百姓家里,难以得见

    。”

    皇帝都只能靠人家进贡才能吃上一口,百姓连吃都没吃过,更谈不上种植。

    朱翊钧给了他几根,让他拿去研究研究,看能不能种出来。

    到了八月秋闱,朱翊钧又迎来一个好消息——李承恩考中了举人。

    朱翊钧虽然早在两年前,就颁布法令——宗室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

    然而,今年秋闱开始之前,朱翊钧特意统计过。参加秋闱的宗室寥寥无几,除了李承恩,更无一人考中。

    表哥简直就是个天底下的宗室皇亲做了个表率,朱翊钧欣慰至于,还很期待明年的春闱。

    这一日,朱翊钧收到来自广西的奏疏,广西总兵官俞大猷,称病请求告老还乡。朱翊钧掐指一算,他这位师兄今年七十七了。老当益壮,坚持到现在才告老还乡,还是因为身体原因。

    朱翊钧不敢耽搁,先下了道谕旨,升广西总兵官俞大猷为左都督,又荫他的儿子俞咨皋为指挥佥事,再批准他告老还乡。

    还觉得不够,又赐飞鱼服【1】,赐银币。

    朱翊钧想了想还觉得不够,在宫里翻出一大堆珍贵药材,一并送过去。

    他如此心虚不宁,是预感到了俞大猷大限将至。对方远在千里之外的广西,朱翊钧不能像看望谭纶一样去见他最后一面,只能用这种方式让他知道,天子记挂着他,并感念他忠勇为国,老而弥笃,荡平倭寇,镇守两广,所到之处屡有大功。

    果不其然,数月之后,传来俞大猷去世的消息。朱翊钧赐谥号武襄,辍朝一日。

    在他小的时候,冯保把东南抗倭之战当睡前故事讲给他听,胡宗宪、徐渭、俞大猷、戚继光、谭纶、刘显……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这些故事里的英雄,他都已经见过。

    如今,他长大了,这些人也老了,谭纶、俞大猷去世,胡宗宪、刘显也已经六十多。终有一日,他们每个人都会离开朝堂,甚至离开人世。

    但大明不会忘记,他们在那场旷日持久的抗倭战役中所做出的贡献,正因为有他们的努力,才有今日东南地区的富庶和安宁。

    次年春闱,李承恩果真没让他失望,高中进士。朱翊钧看过他的策论,和那些从小寒窗苦读几十年的士人没法比,但也写得不差,观点朱翊钧很欣赏。

    令朱翊钧惊喜的是张懋修的文章,上次落榜,蛰伏三年,字迹工整漂亮,文章也写得稳重多了。朱翊钧听读卷官读了一遍,觉得不过瘾,又拿过来自己读了几遍。

    读完

    之后,意犹未尽,钦点为状元。

    大臣们眼观鼻,鼻观心,三年前张嗣修榜眼及第,两年前张若兰立为皇后,现在张懋修又钦点为状元。

    什么好事儿都落在他们张家头上,者不合适吧。

    朱翊钧丝毫没觉得哪里不合适,文无第一武无第一,眼前这一十四份策问卷中,他哪怕不看名字,只读文章,也觉得张懋修写得最好,钦点他为状元,有什么问题?

    张敬修的文章,他就觉得没有那么好,就事论事,给他调到了一甲一十名开外。

    除了李承恩和张家兄弟,朱翊钧还关注到一个人,无锡籍考生顾宪成。

    当初在华亭,朱翊钧曾与他同桌共饮,听过他许多观点。其中有一条,朱翊钧觉得很有意思——他认为朱熹是继孔子之后集儒学大成之圣人,抨击王门心学宣扬种种虚、空、玄的主张是佛学禅宗,他自己则提倡“躬行”和“重修”。

    朱翊钧并不关心他主张“实学”还是“虚学”,但朝廷中,王门传人太多,需要他这样的反对者。

    张居正把亲爹接来身边,悉心照料,但张文明先生毕竟年纪大了,八十来岁,再怎么努力,也只多活了一年多,还是死了。

    当年朱翊钧嫌弃丁忧时间太长,允许官员,只回家一年半载,回来之后可官复原职,非得守满三年的,要么不再起复,要么到各部观政一年半载。

    认为与理不符,激烈抗议的大臣,都回家歇着去了,那些本来就不愿丁忧太长时间的大臣,嘴上说着“这不好吧”,身体却很诚实。巴不得回趟家,安葬好父母,就回来。

    现在,朝中大臣凡有父母去世者,长则一年,短则半年,都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已经成为了常态,没有人觉得不妥。

    张文明是张居正的父亲,也是张若兰的祖父,自然也算朱翊钧的祖父。

    他甚至劝张居正趁此机会,回家多休息一阵,把身体养好,不必担心国事,放心交给自己。

    “我是先生的学生,定会坚持先生的治国之道,将变革推行下去。”

    张居正忽然发现,他并没有别人想象中那么眷恋这个首辅的位置,他只是放心不下。

    现在,他的学生完全继承了他的政治理想,那些反对变法的既得利益者,也在几年中被他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他就算致仕归去,也没有遗憾了。

    朱翊钧似乎从他的神情中看出了什么,连忙拉着他的手说道:“但是不要太久,我会想念爹爹的。”

    这一声“爹爹”叫得,张居正心都化了,幸而文华殿内除了他俩,只有冯保。!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希望你也喜欢

    恭喜你可以去书友们那里给他们剧透了,他们一定会“羡慕嫉妒恨”的